擴大同事的貢獻,是件好事?

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陳彥豪

  建言的研究已經發展多年,研究者針對不同建言種類以及建言的好處與壞處進行了多方面且深入的探討。近年來,研究者開始討論建言以後,旁人的反應會如何影響建言者,比如說如果建言者提出的意見沒什麼建設性,可能會增加被排擠的風險。今天,就讓我們與Bain、Kreps、Meikle以及Tenney四位研究者從同事的角度,看看如果我們在開會時對建議者的看法公開表示贊同與支持,會帶來甚麼效果吧!

        首先,先說明一下建言,建言是指員工自發性地表達出有利於組織進步的看法、點子或建議,而過去的研究較多都表示建言對於績效有正面的影響,但同時可能威脅到接收者的自尊,對雙方關係造成負面影響。這些研究一般在探討建言對的建言歷程中兩個主要角色的影響,但Bain、Kreps、Meikle與Tenney(2021)則認為建言歷程中,旁人的反應同樣也會對建言者有所影響。

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com

四位研究者認為當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針對他人的建言表示贊同會讓我們以及建言者受益,而這種對建言貢獻公開表示支持與贊同,並歸功於建言者的行為他們稱為擴大化(amplification),比如說我們在會議中針對同事的建言表示:「A同事的建議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我覺得我們可以考慮一下他的說法。」。

各位可能會疑問為何這個行為會稱為擴大化呢?透過地位特性理論(status characteristics theory)可能能夠回應這個問題。理論中說明,我們在小組中的地位是基於我們對小組的貢獻程度所建立的,因此,當我們支持並贊同建言者,則是在擴大其對小組的貢獻,使建言者獲益。但為何研究者們會認為這種行為會對我們自己(擴大者)也有利呢?這是因為我們除了貶低他人,提升地位外,其實也可以透過成就他人來提升自己在小組的地位,當我們對他人建言的貢獻擴大化時,其實同時也是表示自己具有利社會特質,願意幫助同事的建議被看見,也嘗試為小組的利益作出最好的決定。

研究者透過情境故事法與實驗法驗證假設,最後如同假設一般,不論是促進型建言或是阻礙型建言,透過擴大化行為都會使建言者與支持者獲得地位提升,這項效果也不具有性別差異。這項研究也說明比起在會議時安靜、自我推銷、或是提出額外的點子,擴大化行為是最能提升小組地位的方法。或許我們應該把握機會,如果在會議中認同同事的看法,應該要勇於表達出來,達到雙贏。

參考文獻:

Bain, K., Kreps, T. A., Meikle, N. L., & Tenney, E. R. (2021). Amplifying voice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64(4), 1288-1312.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