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在其位還是先謀其政

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陳昱妏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論語》裡面的教誨。我們應該在自己的位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個道理在現代社會還可行嗎?這是要我們在當領導者的時候就要只能以大局為重,罔顧追隨者的個人情感嗎?

在團體中通常都會有一個名義上的領導者,在社團裡是社長,在班上是班長,但是往往還有一個可能本身不具備什麼「權力」卻是團體裡講話最「大聲」的。如果名義上的領導者 (formal power)跟實際上具影響力的人(real power)不是同一人,在進行團體投票時,這個差距就會顯現。在投票時,常常就會開始觀望團體中最有聲望的人做出哪個選擇,而不一定是名義上的領導者。

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com

Granic 跟Wagner想知道實際的影響力和名義上的權力對最終結果的影響。他們在2019年以投票遊戲做實驗,每個組別中有三個人,投票的選擇有三個,最終決定取決於這三個人的投票結果,多數為勝,若是有平局的狀況則是由領導者的選項作為最終決策。最終決策會影響到每個人的報酬,一樣的選項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報酬,這樣對每個人來說最佳、次佳、最差的選項就都不同。領導者的選擇分為兩種,分別是隨機決定跟依照測驗前的工作努力程度決定。領導者在投票時也分成有可識別的領導者跟無法識別的領導者兩種。這個實驗中,領導者即是擁有名義上的權力,最終決策是由投票結果決定的其實也表示每個投票的人都是握有實權的。

最後資料顯示,領導者的偏好是會影響最終結果的,而在先前工作較努力的領導者的偏好確實更容易被採納,而領導者可否被識別並不會影響最終選擇的結果。結果顯示,名義上權力確實會影響握有實權的人如何做決定,而這個名義上的權力若是能包含被他人信賴的因素,像是工作較努力,這個名義上權力的效果就更好。

這篇研究給了一個很有趣的論點,即使在所有人實際權力都一樣的團體中,擁有名義上的權力也可以影響最終的決策,若是我們的行為表現接近名義上的身分時,這個效果可以被增強。應該要先在其位還是先謀其政呢?其實可以大膽一點去爭取更好的位子,並讓我們的能力跟績效符合的其他人對這個位子的要求,最終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人,畢竟,權力最終會在相信他的人身邊駐足(Power resides where men believe it resides.)。

參考文獻:

Granic, G. D., & Wagner, A. K. (2021). Where power resides in committees.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32(4), https://doi.org/10.1016/j.leaqua.2019.02.00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