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上司是一位有好奇心的領導嗎?這樣的領導對你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好奇心在很久以前就時常被拿來研究,尤其是在部屬方面,已經發現到好奇心有助於部屬的創造力、任務以及技術上的表現,也會同時減少工作倦怠。但在領導者方面呢?過去反而都沒有注意到。

領導者的影響很大,根據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如果領導者表現出好奇心時,也代表會讓部屬認為這個環境是安全的,可以表現出好奇心的,而更有可能做出更有挑戰性的行為,像是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建言等。 繼續閱讀 你的上司是一位有好奇心的領導嗎?這樣的領導對你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工作壓力都會使人沉默不語嗎?

在公司中,是否經常看到有些人很積極地對公司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又或者是在面對明顯的錯誤時,經常避而不語。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員工們的行為有如此兩極的差距呢?

過去許多研究中發現,工作壓力或許是其中一個因素。Chiaburu等人發現部屬過度的陷入自己扮演的角色與經常面臨時間壓力會使其不願意有過多的建言行為,但是否所有類型的工作壓力都會抑制部屬去對公司進行建言行為呢? 繼續閱讀 工作壓力都會使人沉默不語嗎?

工作時感到精神不濟嗎?也許只是時間使你無法發揮創造力

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麼民間的娛樂測驗,而是由心理學家實際提出的理論,透過測驗方法,提出了「時型」(chronotype)的概念,也就是身體裡特別的基因,會影響著一個人的生理時鐘(Roenneberg et al., 2003)。對於時型為早型的人,早起工作並不是一件難事,並且可以在白天保持著良好的精神;而時型較晚的人剛好相反,早起對他們而言是痛苦的,但是在夜晚時精神卻異常良好,並且做事效率可以明顯提升。 繼續閱讀 工作時感到精神不濟嗎?也許只是時間使你無法發揮創造力

關注己身,推己及人:主管自我關注之效果

研究發現,同情能重建腦袋中的認知歷程,當主管開始同情自己時,主管越可能會以正向的眼光看待自身所面臨的挑戰。他們會認為這些迎面而來的挑戰只是身為主管角色的一部分,而不會去懷疑自身是否真的有能力解決眼下所面臨的阻礙。這樣的自我同情能使主管更能認同身為一個主管的角色,而這樣的認同將會增加主管幫助部屬的可能,像是關注部屬或同事在工作上的需要並提供協助;或是傾聽他們的擔憂與害怕,給予支持和鼓勵。 繼續閱讀 關注己身,推己及人:主管自我關注之效果

工作時當超人比較好嗎?假裝幸福還是揭露低潮?

正為私事經歷艱難困境的我們該怎麼辦?應該在工作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還是隱藏自己內心狀態,假裝自己很幸福才好呢?研究結果發現:在工作等專業情境下,假裝幸福者相較於表現真實情緒者,前者雖然顯得不誠實,但卻被認為是更有能力的,而因此更獲信任,便更易獲聘用,或被賦予重任。 繼續閱讀 工作時當超人比較好嗎?假裝幸福還是揭露低潮?

伸出的橄欖枝是促進團隊成員暢所欲言的鑰匙

作為帶動整體組織迎接挑戰的領導者,更需要從不同員工身上徵求即時且有效的建議,才能確保團隊成果與組織效率的穩定發展。然而,組織中的階級制度會使得地位較低的員工難以輕易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潛在危害的擔憂。因此,如何打開團隊建言的大門,一直是領導者所必須面對的難題。 繼續閱讀 伸出的橄欖枝是促進團隊成員暢所欲言的鑰匙

當你幫助他人失敗後,你會選擇繼續幫助還是減少幫助?

在職場中,同事經常會需要在工作上互相幫助,然而,員工幫助同事時所付出的努力並不總是成功的。相反的,這些努力可能因為多種原因而失敗,例如:員工可能缺乏幫助同事所需的能力,並提供無效的幫助,從而限制同事的效率。那麼,當員工幫助失敗時,究竟會對員工本身有甚麼樣的影響呢? 繼續閱讀 當你幫助他人失敗後,你會選擇繼續幫助還是減少幫助?

能以貌取人嗎?政客的外表和不道德的行為

在選擇政治家和CEO等重要領導者時,面部外觀是很重要,而它是否可以預測被選中的領導者的能力和行為? 透過選擇效應(behaviour effect),在最後的結果發現,通常可以將特質分成三種,犯罪(犯罪的、經濟上貪婪地和外表上支配的)、吸引力(外表的吸引力、有魅力的、誠實的、討人喜歡的和正直的)和能力(有能力的和有條理的)。 繼續閱讀 能以貌取人嗎?政客的外表和不道德的行為

居家辦公會讓你陷入工作以及生活之間的僵局嗎?

目前的研究結果,各有所據,而顯得分歧。Gadeyne等人(2018)發現,這與員工的整合偏好(即對模糊的工作與家庭界線的個人偏好)有關;低整合偏好的員工會清楚劃分工作與家庭的疆界、具有明確區隔,高整合偏好的員工則傾向將工作與家庭結合、彼此無法分割。因此,整合偏好愈高的員工,對居家辦公時的ICT使用(包括手機、桌電及筆電)會有較高的自主性與控制感,而能減緩在工作之外的時間使用ICT所產生的工作對家庭衝突。 繼續閱讀 居家辦公會讓你陷入工作以及生活之間的僵局嗎?

擴大同事的貢獻,是件好事?

建言是指員工自發性地表達出有利於組織進步的看法、點子或建議,而過去的研究較多都表示建言對於績效有正面的影響,但同時可能威脅到接收者的自尊,對雙方關係造成負面影響。這些研究一般在探討建言對的建言歷程中兩個主要角色的影響,但Bain、Kreps、Meikle與Tenney(2021)則認為建言歷程中,旁人的反應同樣也會對建言者有所影響。
四位研究者認為當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針對他人的建言表示贊同會讓我們以及建言者受益,而這種對建言貢獻公開表示支持與贊同,並歸功於建言者的行為他們稱為擴大化(amplification)。 繼續閱讀 擴大同事的貢獻,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