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當超人比較好嗎?假裝幸福還是揭露低潮?

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黃友荷

想像你最近剛與你的伴侶分手,當你工作時依然痛苦難熬;儘管想嘗試專注在工事上,但負面情緒還是重複襲上。這時正為私事經歷艱難困境的我們該怎麼辦?應該在工作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還是隱藏自己內心狀態,假裝自己很幸福才好呢?

過去多項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建議:Wolf等人(2016)發現,人們特別在專業情境中重視正向,便建議若想被視為是一位有能力的員工,我們最好展開笑顏。而其他學者(DePaulo,Ansfield, Kirkendol, & Boden, 2004; Ford, King, & Hollender, 1988;Lehman, O’Connor, Kovács, & Newman, 2019; McCornack & Levine,1990; Pillemer, 2018)則指出,若在與親近的人相處時,人們特別重視真誠、誠實,便建議開放的說出你的煩惱,才會被視作一位伙伴或值得信賴的閨密。

Emma等人(2020)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欲了解我們私生活正處於困境時,假裝幸福如何影響同僚間的信任。研究結果發現:在工作等專業情境下,假裝幸福者相較於表現真實情緒者,前者雖然顯得不誠實,但卻被認為是更有能力的,而因此更獲信任,便更易獲聘用,或被賦予重任。此外,即使在企業文化鼓勵員工表達真實自我的場域下,假裝幸福者仍比表達真實情緒者更顯有能力、獲信任,也就是說有能力的印象及值得信賴感,非來自於遵從外在情境的規範使然。

然而,在工作時間外的情境中,假裝幸福者並不會增加被信任的機會。在非工作時間時,假裝者和真實者相比,兩者所獲得的信任無顯著差異。假裝幸福者之所以能在專業情境中更獲信任,乃因表現出更有能力的印象,以達成工作目標;而工作外情境非目標導向,假裝幸福便不會顯得更有能力,也無法取得更多信任。

究竟我們該如何在專業情境、生活情境中表達個人情緒呢?以上研究學者建議,我們可考慮社會關係的目標(social-relational goal)來決定表達真實情緒,或隱藏不幸、假裝幸福。例如:在專業情境中,目標為在團隊任務上取得進展,因此表現出幸福、做好準備的狀態為佳。在私生活中,希望能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便不適合用假裝幸福來取得信任。

參考文獻:

Emma E. Levine, Kristina A. Wald (2020). Fibbing about your feelings: How feigning happiness in the face of personal hardship affects trus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56, 135-154.

https://doi.org/10.1016/j.obhdp.2019.05.004.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