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陳昱妏
相較於幾十年前,現在社會出現越來越多女性領導者,但人數上為什麼卻還是遠遠少於男性領導者?我們可以從平常討論的領導能力切入。領導能力其實就是進行團隊活動時,領導者可以獲得他人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常將這個能力稱為領導力展現,過去有不少學者對領導力展現進行研究,他們主要是想了解哪些因素會讓一個人被視為是領導者。領導力展現的可被區分為行為(behavior-related)跟非行為(non behavior-related)兩種。在行為上是指幫助團隊實際完成任務時所帶來的正向回饋,非行為則是比較像平常所說的人格魅力,而這部分的因素又跟性別角色(gender role)、社會地位緊密的交織。

而對不同性別領導者使用不同的標準,是因為非行為領導力展現中性別角色的緣故。性別角色就是指社會所賦予每個性別的行為標準、模式和特質,我們再將這些特質大致分為獨立性(agency)跟共融性(communion)。前者是指具備喜歡站在領導位階、行事獨立、有自信、有野心等人格特質;而後者則是是指性格善良、平日樂於助人、對情緒比較敏感、體貼和誠實,這兩者並非連續光譜變化,而是互相獨立的。 現在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男性比較具有獨立性,女性則是較具有共融性,即使這個現象現今社會已經不被認為是正確的。許多研究證明,越高層級的領導者越需要結合獨立性跟共融性。那為何我們現在女性領導者還是少於男性領導者呢?
如果結合性別角色 (gender roles),對社會中個體的影響就會更加清楚。女性在嘗試擔任領導者時會遇到兩難的問題:展現符合領導者所需的獨立性時,會導致這名女性的共融性下降,這樣就不符合對「女性」的要求;但是專注於表現共融性,又會因為距離「領導者」所需的獨立性越來越遠而不被承認。這是Schock、Gruber、Scherndl 和Ortner在2014跟2015年於德國柏林舉辦的女性領營裡所蒐集到的資料結果。資料顯示只有當同時展現出高獨立性跟共融性,女性被認為是領袖的可能性才會有所提高。這個現象在全是女性的群體裡也會出現,表明說,這並不是男女競爭才產生的差異,而是女性需一直遵守此標準才能獲得成為領導者的入門票。
總的來說,女性要成為領導者需要表現出高獨立性跟共融性,並維持平衡;男性只需要展現足夠的獨立性便有機會成為領導者,共融性的表現只是加分的項目。,因為性別角色的因素,女性成為領導者的門檻在一開始就會比男性高。而減緩這個現象的方法除了更多女性站出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也需要大家一起修正對性別角色的印象。
參考文獻:
Schock, A. K., Gruber, F. M., Scherndl, T., & Ortner, T. M. (2019). Tempering agency with communion increases women’s leadership emergence in all-women groups: Evidence for role congruity theory in a field setting.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30(2), 18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