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陳彥豪
在生活中,我們其實經常面臨競爭,就例如剛結束的東京奧運、在學校的考試,又或是在職場中爭奪工作、職位、升遷等等。在處處是激烈競爭的情況下,為了讓自己成為合格、高分、勝利或成功的一方,有時候可能會做一些「小動作」來增加機會或利益。但畢竟作弊屬於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除了因為外在因素使我們行動以外,在心理層面又是甚麼讓我們突破的道德線,使我們做出作弊行為呢?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探討的觀點,認為競爭者的數量多是使人們作弊的主因。這是基於心理上的兩種機制,第一種稱為比例偏誤(ratio bias),第二是去個體化效應(deindividuating effects)。舉例來說,人們會傾向認為一百人中有十人作弊在人數上因為比十人中有一人作弊來的多,而忽略了機率其實是一樣的事實。因此在很多人一起競爭的情況下,會認為作弊的人是較多的,因而在多人競爭時作弊是相對較可以接受的事,因此增加作弊的機會。另一方面,在競爭的人多時,會容易解除自我限制,並認為自己不會被發現,因而作弊。
本研究利用四個實驗來驗證假說,結果說明競爭人數多時,人確實會有更多作弊行為,並且會認為作弊是相對可以接受的事。但「認為自己不會被發現」的假說並沒有得到全部實驗的支持。
人數多而容易產生上述兩種偏誤的情況,其實也同樣適用於其他不道德行為,作為教育者或是公司中的主管想要避免有類似行為發生,作者建議可以嘗試減少組別中的人數,減少偏誤產生,或許是打擊不道德行為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Chui, C., Kouchaki, M. & Gino, F. (2021). “Many others are doing it, so why shouldn’t I?”: How being in larger competitions leads to more cheat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64, 1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