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曾宥綾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古今中外「寬恕」是一種人盡皆知的美德,寬容饒恕他人的過錯,代表了某種程度上的心靈成長與超脫,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狀態,因為要不要原諒他人有時並非是一個容易思考的抉擇。
近期研究發現寬恕不僅能夠提供寬恕者生理、情感、認知及關係上的益處,還能修復因衝突而受損的關係。種種的好處,使得組織學者紛紛將寬恕投入職場研究,並發現在組織中因權益而產生的衝突,透過寬恕可獲得有效地解決,甚至能夠維繫關係與利益交換。但寬恕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嗎?

「Always forgive your enemies. Nothing annoys them so much.」- Oscar Wilde
知名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曾這樣說道:「永遠要原諒你的敵人,因為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他們惱怒。」這表示寬恕並非人人都能接受,甚至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Adams、Zou、Inesi及Pillutla(2015)的組織研究發現,當被寬恕者認為自己犯了錯與沒有犯錯時,寬恕所傳達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
具體來說,當被寬恕者認為「應當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時,寬恕不會傳達額外的訊息;而當被寬恕者認為「自己沒有錯」時,表達寬恕可能會導致關係疏離、讓被寬恕者覺得受到傷害,產生「迴避意圖與行為」,甚至認為寬恕者「自以為是、莫名其妙」,並拒絕其幫助。因為寬恕的表現,往往會展現出自己在道德上的優越性。
由此可知,即使人們在表達寬恕時可能是來自文化善意的意圖,但他們的行為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其取決因素全在於被寬恕者是否感知自己有所犯錯。面對他人的過失,也許寬恕是一帖重要的良藥,但並非唯一的特效藥,不應一昧地使用,才不會導致更多負面的結果。
參考文獻:
Adams, G. S., Zou, X., Inesi, M. E., & Pillutla, M. M. (2015). Forgiveness is not always divine: When expressing forgiveness makes others avoid you.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26, 130-141. https://doi.org/10.1016/j.obhdp.2014.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