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們都相信了世界公平,世界才會真的公平

撰文者: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曹瑞君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它絕不會缺席。」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也許你並不清楚他們是從何而來的,但你心底曾否也是這樣認為的呢?是否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是公正的、公平的,並且願意為之努力付出以爭取更理想的結果?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除此之外,也能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發現端倪,舉例來說:人們總是期待以公平的方式來評斷或解釋自身及他人的立場與處境,每當有人位居強勢時,心中不免感受到不滿乃至憤慨;當有人位居較為弱勢時,總不自覺的產生同情與憐憫,更願意伸出援手來幫助對方,以實現心中所想像的公平。

這個現象源自於「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用於說明人們有動機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能夠從中得到他們所應得的,並且他們已得到的東西也都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世界並非總是如想像般美好,當人們身處於不公正的事件中時,則違反了人們心中對公平的信念,因而更傾向採取行動來扭轉這種不公不義。

Photo by Sora Shimazaki on Pexels.com

採取行動是要耗費力氣的,換言之,人們必須付出相對應的成本才可能真正改變現況,而攸關成本的問題也隨之產生。有研究者以此現象與組織中的員工建言行為進行研究,建言行為(Voice behavior)是指員工藉由表達自身的想法、意見來讓組織受益,進而促成組織的變革。然而,因為這類行為涉及挑戰與改變,也可能招致不必要的負面評價,從而威脅到員工身在組織中的處境,因此常在整體效益與風險評估中來回擺盪。

該研究發現當員工的公正世界信念越強時,會更相信自己勇於為組織提出興利或揭弊意見的善舉,必然會有好的收穫,且不會因此產生負面的影響,自然更願意去做,組織也能從中獲益,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然而,這樣的現象並不穩定,可能受到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像是華人的公正世界信念與建言行為的關係更為穩定,但以德國人為樣本的研究卻發現只有在員工感覺到自己說的話有用時,才會更願意提出自己的看法。

雖說公正世界信念可視為一種相當穩定的個人特質,但仍有相關研究發現,人們的公正世界信念會受個人經驗的影響;也就是說,當人們遭遇太多的不公平事件時,其公正世界信念會漸漸動搖轉而變得不再相信。因此,組織必須費心維持整體的公正,以保護每位員工的公平感,才能增加他們提出創新想法與意見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當越多人都願意維持公平的世界時,世界就會越來越好;反之,當每個人都不再認同世界是公平的時候,就更容易變得自私自利、事不關己,世界也就會越來越糟。總之,到底要選擇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全憑我們自身的決定。

參考文獻:

Cheng, Y., Nudelman, G., Otto, K., & Ma, J. (2020).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employee voice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erceived efficacy and risk.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54(2), 129-143. https://doi.org/10.1080/00223980.2019.1670126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