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語言排擠了嗎?

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陳彥豪

As-tu mange? 各位讀者可能滿頭問號,這其實是一句法文的【你吃飯了沒?】。在朋友之間可能有學過一兩句外文的,偶而冒出一句,可能彼此笑笑便過了。但若在組織之中,你的同事都在用法文溝通,而你不會,情況可就不那麼好玩。

Fiset 與 Bhave(2019)的研究便在探討這項問題,在組織中,可能會遇到大多數都是外國人同事的情況,他們都在使用著自己的語言,這時候跟他們沒有共同語言的你我,其實就在經歷一種名為語言排擠(linguistic ostracism)的情形。

Photo by mikoto.raw on Pexels.com

一般的排擠是主動的,比如故意無視。但語言排擠則有不同,一般而言語言排擠的執行者都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排擠行為,但因當事人感到被排擠,因此語言排擠也算是排擠的一種。兩位學者在研究中以文化語言認同理論(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說明當員工感受到被語言排擠,會使自身認為自己是群體中的外人,跟同事較疏離,也會比較沒有社會認同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則會減少人際公民行為(interpers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以及增加人際偏差行為(interpersonal deviance behavior)。

透過兩個研究皆使用問卷法收集上班族樣本作檢驗,最終所有的假設都得到支持。說明當員工感受到被語言排擠,的確會使自身比較沒有社會認同感,從而減少人際公民行為以及增加人際偏差行為,不利於組織發展。而在另一方面,人際自我效能(social self-efficacy)被認為是一種調節語言排擠與社會認同感關係的變項,也就是當員工認為自己有能力與他人打好關係以及有良好交際時,會減少因為語言排擠所帶來的負面社會認同感。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企業制定語言政策是有需要的。減少被排擠的感受,將更可能增加員工幫助同事等等人際公民行為以及減少員工無視同事等等人際偏差行為。另外,組織若能安排課程以增加員工的人際自我效能感,使員工認為自己有能力與他人打好關係應該也能減少員工因為感到被語言排擠而產生的負面社會認同感的機會,這樣就不怕同事都用法文溝通,而你我卻不會了。

參考文獻:Fiset, J., & Bhave, D. P. (2019). Mind your language: The effects of linguistic ostracism on interpersonal work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0149206319833445.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