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副研究員 林佳樺
在我們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模仿」可以讓我們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操作工具的技能,孩童也能夠透過模仿別人的表情、動作(例如:微笑、語氣),與他人建立友善的互動關係。不過,在孩童的模仿學習中,他是會去模仿任何東西嗎?小朋友觀看機器的自動行為,與大人的陪伴示範之間,哪一種方式孩童比較容易模仿呢?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鍾宛玲和黃啟泰設計不同的情境,觀察兩歲幼兒的學習反應。在一些情境中,幼兒可以看到大人的示範動作;在另外一些情境中,研究者在布幕後面使用棒子操作,幼兒只會看到棒子的動作,不會實際看到有人在幕後操作。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是大人示範給幼兒看,幼兒比較容易去模仿大人的行為、使用棒子取得小玩具,但如果幼兒看不到真人操作,只看到棒子自動地移動時,幼兒比較會選擇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去得到小玩具,而不會模仿棒子的動作、運用工具來取物。並且幼兒能夠解讀大人想要他們去達成的目標,在沒有任何示範的自由探索情境中,幼兒也懂得運用自己的方法拿到小玩具。
所以,小朋友是能夠了解大人要他做什麼事情的,就算我們沒有手把手的教導,幼兒也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自發性地探索並達成目標。不過當大人想要教導孩童特定行為的時候,最好的方式還是陪伴著小朋友學習、讓小朋友模仿自己的行為,就算示範的時候不小心出錯了也無所謂,小朋友可以了解大人的行為意圖,並想辦法學習大人的方法來成功達成目標的!
參考文獻:
鍾宛玲、黃啟泰(2017):〈二歲幼兒在工具使用情境下的觀察學習:模仿與仿效〉。《中華心理學刊》,59(1),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