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則鳴」,部屬的心聲主管聽到了嗎?

撰文者: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許以萱

身為主管的你在忙於管理團隊與完成績效目標之餘,可能無暇顧及每位部屬的感受,回想過去,你是否曾單獨與你較為器重的部屬討論工作內容?即使你只是單純判斷他可以提供較為精闢的意見。又曾否將工作詳細資訊告知某些部屬?當然你可能純粹認為這工作跟這些部屬更具關聯性。但在這些行為背後,你可能忽略的是,你已然成為部屬心中那位「不公平的主管」,無論你是不是真的不公平,一連串的化學效應都即將展開。

Photo by Craig Adderley on Pexels.com

Koopman、Lin、Lennard、Matta及Johnson(2020)提出一套新穎的理論,整合了部屬從知覺到不公平之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反應,他們細膩的闡述部屬的心理歷程與行為,更從實徵資料中驗證了這套理論,幫助主管瞭解部屬在感到不公平後所觸發的連鎖效應。這套理論架構指出,當部屬與同事進行比較後,感受到自己得到主管較差的待遇,例如:當主管詢問其他同事對這項專案的意見時,卻僅告知自己專案的內容,這種比較後的落差感,會讓部屬產生忌妒情緒。然而,受到職場對員工行為常規的約束,會讓部屬必須壓抑嫉妒的情緒,這種調整或是壓抑自己情緒、注意力與行為的過程,都會消耗心理能量槽的資源,並使該部屬不再有足夠的精力去展現助人行為,甚至引發一些較為無理、不適當的舉動,如不尊重發言的同仁、批評他人貢獻等等。

日理萬機的主管,即便瞭解自己無意為之的不公平舉動會因激起部屬的差異感受而帶來傷害,卻難以完全排除這樣的狀況發生。Koopman等人(2020)進而提出一項關鍵的緩衝機制:當部屬認為其他同仁的待遇與自己差不多時,可以減緩因比較的落差感而產生的嫉妒情緒;反之,當部屬認為同仁們都比自己得到更公平的對待時,就會放大自己當下被忽視的情境而加重嫉妒情緒。因此,塑造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讓部屬擁有一致的待遇,便可以緩衝嫉妒這把利刃對部屬與組織的傷害,讓部屬不再因不平而「鳴」,而是將心理資源投入於工作,一「鳴」驚人!

參考文獻:

Koopman, J., Lin, S.-H., Lennard, A. C., Matta, F. K., & Johnson, R. E. (2020). My coworkers are treated more fairly than me! A self-regulatory perspective on justice social comparis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3(3), 857-88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