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李雨蒨
過去我們常常會認為在選擇人際圈的時候,人們常常會選擇親近與自己相近的人。相似性吸引理論(Similarity-attraction theory)說明,人們更喜歡與那些擁有相同的態度、信仰或人口背景特徵的人,我們會對與我們相似的人有較正向的情感反應。過往研究也證實,當組織中其他同事的人口背景特徵與自己更相似時,員工對於工作團體會有更正向的態度。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om
但當你需要與團體內的人進行競爭時,情況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你今天需要與組織中的同事競爭稀少的資源時,更有可能會讓你策略性地去思考要如何才能夠達成目的,並且透過跟同事進行比較來幫助評估自己的地位,這被認為是獲得成功的最佳方法之一。
Erika, Edward以及Katherine在2020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進行六個實驗,分別以女性以及少數族群(此篇研究以黑人為受試者)作為研究受試者,研究他們在競爭與非競爭環境下,選擇團隊群體的偏好。研究結果表明,群體內競爭導致員工更期望能夠加入,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產出以及想法與團體內他人有所不同的群體。因此也證明了,當人們預期他們可能與其他群體成員競爭稀缺的資源時,對團體同質性的偏好會減弱。
如果組織確實有保證一定數量的女性或者少數族群晉升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比較在乎員工多樣性的組織中,那麼實際上對員工來說,加入與自己較不相似的團體確實更有機會能夠脫穎而出。但研究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考慮的潛在長期負面影響。在競爭環境中,許多關於職場健康的研究認為,當員工成為團體中的唯一,有可能會損害長期的心理健康以及在工作場所的歸屬感。隨著時間的流逝,脫穎而出的策略價值可能會因為被過度關注以及孤獨感的負面影響而被減弱甚至消失。因此在進行策略性思考的同時,也千萬別忘了考慮到每個行動的負面影響,畢竟在團體生活中,友善的人際關係能夠帶來的益處也是不少呢!
參考文獻:
Kirgios, E. L., Chang, E. H., & Milkman, K. L. (2020). Going it alone: Competition increases the attractiveness of minority statu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61, 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