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姜定宇 教授
這次的肺炎疫情,台灣經歷了口罩與衛生紙的瘋狂搶購,而當疫情全球漫延,世界各地的超市,也上演著相同的情節。有關這樣的現象,可以有幾個角度瞭解群眾心理的感受:
- 意識到疫情無法被控制。當愈來愈多的訊息,指出疫情具有風險,且無法有效控制,會加深人們失控的焦慮感受。
- 情緒感染:當周遭的人都處於某種焦慮的情緒時,會不自主地被感染焦慮的情緒。
- 尋求安全感:人們傾向避免模糊不確定,面對焦慮情緒時,會提升採取減低焦慮的行動。
- 減低預期的挫折感:想買而買不到,無法滿足的慾望會造成個人的挫折感。因此為了避免可能的負向感受,而傾向先做好準備。
- 其他人瘋狂搶購,對於猶豫的個人來說,是一項明顯的行動指引,增加搶購的行為傾向。
- 與大多數人採取相同的行動,以避免知覺資源嚴重不對等,減輕不安全感。
- 知覺社會地位威脅:擁有眾人所想要的東西,可以帶來社會地位提升的感受。讓人覺得有本事、有辦法。而缺乏時,會威脅個人知覺的社會地位。
台灣政府藉由每日公布疫情,藉由透明公開的方式,讓民眾重新獲得對疫情的控制感,減低焦慮。而藉由口罩實名制,讓每位民眾都有機會買到口罩,即使不一定夠用,但是都可以擁有,而減低挫折感和情緒感染。對於假新聞的立即處置,也減少了許多混淆資訊所造成的不安。這波疫情已經造成許多人的傷亡,我們祈求全世界的民眾都能夠平安渡過這項疫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