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鄧詠謙
『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已深深烙印在我們心中,幫助行為,尤其是主動幫助行為,被視為是一種美德。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若在此時能夠主動對他人伸出援手,不僅能夠解決被幫助者的困境,對自己而言,也能夠受到尊重及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但是你知道嗎?你一廂情願的好意,很可能會對他人造成不利的影響!!

Hun Whee Lee等人在2019年所做的研究當中,研究者將幫助行為分成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主動性幫助行為』,另一種則是『回應性幫助行為』。主動性幫助行為是指他人沒有詢問的情況下,你主動給予幫助;反之,回應性幫助行為則是當他人詢問你是否可以幫助他時,才給予幫助。研究結果發現,回應性的幫助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更多的感恩,並且可以讓自己更投入在隔天的工作;主動幫助他人,反而會獲得較少的感恩。
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當我們主動去幫助他人時,很多時候並未正確的理解他人需要被幫助的內容,並且人們很可能會想要自己解決問題,在這種情形下採取主動的幫助,很可能會對他人的自尊構成威脅。另一方面,當他人主動提出需要幫助時,通常會詳細說明他需要幫助的內容,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及問題,更能夠對症下藥,所以能夠獲得更多的感激!
所以下一次想要主動地去幫助別人時,可以先多加的觀察,確認是否需要你的幫助,並且釐清他的問題及需求,也可以等他人主動來詢問,再伸出你充滿熱情的雙手,才不會得到熱臉貼冷屁股的結論喔!
參考文獻:
Lee, H. W., Jacob, B., & Russell, E. J. (2019).The Benefits of Receiving Gratitude for Helpers: A Daily Investigation of Proactive and Reactive Helping at Work.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104, No. 2, 19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