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副研究員 林佳樺
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傳:「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古代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希望孩子不要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不惜連番遷居,導正孟子的行為舉止。近期研究學者試圖從基因學的觀點出發,來看環境與人們的教育成就和工作表現之間的關聯性,亦特別針對剛進入職場便頻繁更換工作的現象做討論。過去曾經有研究以雙胞胎為對象,發現基因大概可以解釋36%頻繁換工作的因素,後續研究者便積極在尋找其中的潛在機制,看是不是有什麼特定的基因在其中作用。
研究者指出,衝動基因(DRD4 7R)會讓人做事較為衝動、追求刺激,並且會較強烈地希望可以得到報酬和回饋。如果在基因中有衝動基因的人,會對環境相當敏感,很容易受到負面環境的影響,但如果在正向或是具啟發性的環境中,其實也會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成長與幫助。
研究者追蹤一萬五千名左右的美國青少年(7至12 歲),在十幾年間藉由三波問卷調查,收集他們從小至長大工作後(約24至34歲)的資料,研究結果顯示,有衝動基因的人生長於較不良的社區環境時,長大後的教育成就會比其他人來的差,並且導致有更高的換工作頻率。如此看來,與動機、回饋與自我調節有關的基因的確可能會影響學業成就與未來換工作的頻率,但其實家庭與早期生活環境確實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孟母實在是位相當有遠見的母親呀!
參考文獻:
Chi, W., Li, W. D., Wang, N., & Song, Z. (2016). Can genes play a role in explaining frequent job changes? An examination of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rom human capital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1(7), 103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