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姜定宇 教授
不論是在臉書或是坊間的圖書,都會有一些號稱為十分準確的測驗,像是把人的性格具像為某些動物,或是用星辰八卦,說明個人的出生時辰會如何影響一個人成長後的個性與機運。一般來說,心理學家可能很難從這些理論中找尋可以進行研究的題材,畢竟大部份的心理學家都相信個人是可以改變的,而且,是有能力去掌握個人的未來。
長期進行企業顧問與測驗編製的活動,也常常聽到企業主很想瞭解,究竟像是職能測驗、性格測驗還有態度測驗是否準確的問題,尤其是直白的問題看起來非常容易造假。如果你問想要應徵進公司的畢業生是否認真負責,應該大部份的應徵者都會回答「非常同意」,不論實際上的客觀情形為何。有良好編製程序的測驗,大致都會有可以接受的穩定度和準確度,不過即使如此,仍然會有一些限制條件:
1. 個人自評的題項,會受限於個人的主觀經驗感受,所以當事人自己覺得很誠實,但是卻缺乏相對比較的資訊;
2. 不論是性格、能力或態度,本質上都是動態的存在,三年前的你和現在的你,肯定有一些不同,而現有的測驗大都難以偵測「潛力」;
3. 有時候企業要找的不是最好的人才,而是最有機會在這家公司創造更多價值的人才。所以我們在找能夠創新的人才時,非常配合服從規則的人才可能就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4. 不論是人員甄選、安置、或是升遷決策,都不應該完全仰賴紙筆的測驗結果。目前的研究知識與工具的設計,還無法完全掌握人與人之間互動所產生的變化,所以在最後的重要決策上,應該還是要考量專家或人資專業的建議。

我曾經半開玩笑地說,如果我設計出一項非常準確的測驗,可以知道一個人是否誠實,有那些不可告人的隱藏個性,公司的高階主管是否願意讓我檢測一下。有些時候,就算我們非常瞭解我們的員工,選出我們最愛的員工樣貌,但是員工還是有選擇的自由,心如果受委曲了,再好的人才也留不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