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主管情緒勒索了?!

撰文者: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工商心理學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盧佩妤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教授 姜定宇

「我是為你好,你如果不想做的話還有很多人等著搶你位置呢!」

「大家要共體時艱,熬過去包準你以後出人頭地!」

「每個人都還在努力加班,你不也一起嗎?」

「我原本覺得你是可造之材,結果你竟然用這種態度回報我?」

在職場中,你是否經常聽到主管對你說以上的話語,而使你不得不去接受主管的指令,或是無法不配合主管的要求做事呢?當你因為這些話語,而發現自己的內心開始產生一絲絲的羞愧或害怕等情緒,認為自己有義務、有責任要服從主管所說的一切時,那麼你的主管就很有可能在施展「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心理醫生Susan Forward(1997)根據她在進行親子心理諮商與治療活動時所提出的概念。雖然在親子關係中這樣的情緒勒索是會帶來親子關係的緊張和困擾,不過在華人職場中,由於強調關係與人情,主管也可能會展現出近似於情緒勒索的行動,以迫使部屬就範。盧佩妤與姜定宇(2019)指出主管會為了使部屬聽從自己指示,而刻意使部屬產生特定的情緒,如羞愧、愧疚、害怕或感到被激勵、鼓勵等情緒,讓部屬不得不服從主管。

man holding pen pointing note in front of man in black suit
Photo by rawpixel.com on Pexels.com

他們的研究蒐集台灣數個產業中主管與部屬的質性資料,並發展出職場中情緒勒索的可能樣貌,從26位現任主管職人員及81位部屬樣本中,找到十二種行為類別:「質疑未達應有的工作表現」、「指責犯錯」、「跟同事比較工作表現」、「抱怨造成他人負擔」、「怪罪無法同理主管難處及付出」、「威脅處罰」、「緊迫盯人」、「擺臉色」、「獎勵交換」、「吹捧頌揚」、「拉攏關係」、以及「畫大餅」等。從這項研究看來,台灣的主管很常使用這類的策略來影響他們的部屬,而這些作法也確實反映出華人文化中對於像是面子或是關係的重視,並且可以用來當作可能的管理工具。

不過這樣的領導或管理作為是否適當?會不會有可能的倫理道德爭議?或是這僅是符合華人文化的合理作為?這些疑問仍待後續研究加以探討釐清。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受夠你的主管這樣對你,那麼你可能要有破壞與主管良好關係的心理準備!


參考文獻:

盧佩妤、姜定宇,2019。主管的情緒勒索?一項主管對部屬情感影響策略的概念發展,2019年臺灣工商心理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台北,2019/5/18-2019/5/19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